首页  > 信息中心  > 献策集萃

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路径



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常向阳

 

如何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才能激励更多的人去关心我们身边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从而为这个时代和社会以及人类未来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环境问题的特征

(一)保护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模式、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问题。无疑成为新型城市化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问题的复杂性、因由的多样性、结果的多重性、行为者与受体。多学科、多视角、交叉和整合。

(三)气候变化、垃圾问题、大气PM2.5、污水处理等等。

二、应对环境问题的管理制度安排

“如果你的方向错误,那么速度就无关紧要了”。环境权益是人的生存权的重要部分。

(一)学习型组织和适应性管理:信息时代的继续学习和提升。

(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利益的协调与冲突的避免(政府—企业—公众的合作)。

(三)地方知识体系:科学的补充、差异和时空特点。

三、举措

(一)价值重建:环境伦理。

(二)观察系统:技术进步。

(三)跨界合作:环境学科特点。

(四)创新方法:与时俱进。

“垃圾是社会的镜子”——垃圾问题需要综合对待。垃圾问题并非仅仅是废弃物处理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因为垃圾的产生本身与社会、经济等因素息息相关。必须对包括社会、经济、环境、技术、制度及政策等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将包括民间废品回收者在内的所有主要利益相关者纳入到废弃物管理系统中,以实现适合于当地情况的废弃物管理模式的建立。“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体现的是观念转变。

民间智慧故事坊:社区存在着很多民间智慧和能力,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而这些智慧和能力正是社区发展的资本,是居民增强自信的源泉。因此,通过民间智慧故事的收集、整理,让居民认识社区传统文化的价值,更了解自己的社区,热爱自己的社区,也更愿意为社区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更为老人实现社会价值提供了机会。

四、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有助于普及和传播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公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态度,最终体现为全社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意愿和行动。 

关于(about)环境的教育、在(in)环境中的教育、为了(for)环境的教育,还是三者的结合。

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环境教育:以自然保护为主;

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环境教育:关注社会持续发展;

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环境教育:关注人的世界观。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应该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决策方法和参与经验,而且应当通过对自然环境、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和审美方面的思考,促进人们对于环境态度与行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将有助于解决现存的环境问题并避免引起新的环境问题。

五、环境哲学:生态文明之理论基础

环境哲学是随着现实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凸显而于20世纪60、70年代日益受到学人关注的一门学科,它要求人们从哲学的高度重新反省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识人类对自然环境以及自然中各种生物的责任。

物质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极其鄙陋的。个人完全可以这样活着:只花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去获取基本物质生活资料,而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于有意识的意义探索和创造。为获取基本物质生活资料当然要求我们参与公共社会生活,在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承担我们的社会角色,但探索和创造意义则各有不同的途径,可以潜心于绘画、音乐,也可以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观赏和理解……

以物质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为主流价值观的社会是极度危险的。大自然只支持抑制物质贪欲的文明,决不支持鼓励物质贪欲的文明!现代制度必须彻底摆脱物质主义、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人类才能避免灭顶之灾!

六、结语

应大力加强对公众的环境教育、对决策者进行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改变人类发展历史的不是“伟大的人”,而是“伟大的理念”,尤其是当这些理念在微博等互联网工具上快速传播的时候。现在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这些理念是每个人都能共享的,决策者理应成为先进理念的倡导者。
 

作者简介

常向阳,教授,博士生导师。留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和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州市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广东省第三批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曾赴美国、挪威、法国、加拿大以及港澳台参加学术访问和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