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中心  > 综合资讯

留美学者回归潮涌动



来源:羊城晚报

2013年4月,新晋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第二批“千人计划”入选者、著名生物学家邓兴旺做出了一个令很多人惊讶的决定—放弃他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和终身教授职务,全职回到北京大学任职。

一年之后,身在北京的邓兴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高度肯定中国实施“千人计划”的必要性:“如果了解一下历史,你就知道,韩国、新加坡、日本等许多国家当年之所以经济起步腾飞,就是因为使用了大量在先进国家留学的人才。”

高层次人才回归

美国是世界头号科技强国,也是最大的科研人才“宝库”,是“千人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

据统计,2011-2012年度,共有25万名中国学生和学者在美国各地教育和研究机构中学习和访问,其中在高等院校就读的中国内地留学生人数达19.4万人,连续3年在美国国际学生总数中名列第一。

对于留美学者中近年来涌动的回归潮,中国驻美大使馆科技参赞梅建平深有感受:“这里的华人华侨学者和留学人员组织了许多协会,据我了解,其中光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一家,就有20人左右入选了‘千人计划’。”

随着中国对科研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科研环境不断改善,越来越多像邓兴旺这样的在美高层次人才选择回国工作。除了邓兴旺,还包括王晓东、施一公、朱健康等院士级“大拿”。

梅建平说:“这些人才对国内的文化和情况比美国人了解得更多、更深刻,从这么多年的实践看,他们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的科技发展。”

  搭建回国“桥梁”

在中国政府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工作中,中国驻美使领馆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邓兴旺认为,使领馆牵线搭桥的作用不可或缺,因为国内有时对国外情况缺乏了解,使领馆的推荐使得国内在引进人才过程中能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

梅建平说:“我们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一方面是向海外学者和留学人员介绍国内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更多信息;另一方面就是把他们的诉求通过有效渠道传回国内,比如他们有时会回国搞一些考察访问,进行一些学术交流,我们去帮他们牵线搭桥。”

以大华府地区(包括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马里兰州南部和弗吉尼亚州北部)为例,该地区拥有马里兰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等知名高校,还有美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国家卫生研究院。在这一地区的华侨华人专家学者有上千人,在梅建平眼里,这就是华侨华人学者与人才的一个重要“宝库”。

他说,他和同事不遗余力地抓住各种机会在大华府地区进行推介,2013年仅国内有关政策和情况的大型宣讲会就举行过8次,每次的参加人数都在50人以上。

  解除后顾之忧

梅建平和同事禹庚告诉记者,在美国,引才引智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说去年他们曾接到一项推荐国家973项目评委的任务,他们按资历、专业筛选,并咨询专家本人意见后,推荐了10位,以高校专家为主,而没有美国国家实验室里的科学家。

禹庚说:“美国国家实验室里的研究人员到外面去承担不管什么工作,或者兼任什么职务,都必须经过美国政府批准,而政府一般是不批准的,怕引起利益冲突问题……美国是有很多规矩的,如果违反了美国这边的规矩,对大家都不好。”“总之,我们特别强调,积极推动中美两国的交流,但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梅建平说。

协助解决海外人才回国的一些后顾之忧是使领馆的重要任务之一。禹庚说,华人学者反映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签证问题,针对这一情况,使领馆努力采取措施,为方便他们回国创造便利条件。

梅建平告诉记者,有关情况在不断改善,“我们特别为科技人才放宽束缚,为他们‘背书’,为促进他们回去做交流合作提供各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