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一椅一世界:理性看待外面世界的风雨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刚到英国时,我觉得英国有很多生活细节——从药瓶盖的设计到道路设施建设——都有对于弱势群体安全的考量,让人觉得周到体贴,不禁暗自赞叹。但在英国住的时间长了,英国人的“谨慎”偶尔也会让人觉得小抓狂。比如在读博士期间,我准备回国调研,但学校出于对每一个学生科研安全的负责,就算是回到比伦敦还要熟悉的老家,也要填写十几页密密麻麻的风险评估表格备案,不然学校可不同意调研者出发哦。再比如圣诞节,我把学生寄来的贺卡贴到办公室门上,却让校园物业莫名紧张,他们急急来找我说,按当地规定,未经塑膜的纸张贴在公共楼道里可是火灾隐患呐! 经历这许多小题大做之后,我偶尔怀疑这可能源于某种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当我读到英国新出版的《以安全之名》,才发现原来英国人也有对这些规矩无语的时候,小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本由社会活动家Brown和记者Hanlon合著的书里收录和批评了诸多出发点虽好,但现实中却让人啼笑皆非的管理措施,比如家长不能在孩子的球赛训练中给自己的小孩拍照留念,为的是保护其他儿童的肖像权;比如一个成人不能同时带两名儿童去游泳,不能将自行车停放在政府机构周边,不能“无照”参与当地小学的阅读活动;再比如两位作者都喜欢吃肉饼略微夹生的汉堡,而他们外出就餐时,这个小要求却被餐馆以安全之名屡屡拒绝。莫名的责任意识已经直接干扰到自己午餐的选择了,Brown和Hanlon不由发问,我们是不是忧虑得有点过了? 这个质疑立刻引发社会反响。不过作者可不是反对小心谨慎,其实书中还列出不少需要加强安全管理的事项,但作者提出应像循证医学一样,用实际情况和理性分析来做出合理的风险规避。不然,非理性的过虑有如多米诺效应,不仅会限制生活,而且会遮蔽真正危险的情况。比如去年英国《每日邮报》调查发现,居然一半以上的英国家长因为担心交通、疾病及治安等问题,不愿让孩子单独外出玩耍。而这种呵护效果如何呢?别看孩童室外磕碰的数量大幅下降,但整体体质下降了,电子产品导致的伤害上升了。 虽然这些都是英国人的自我反思,但我觉得这倒是也值得给国内的学生与家长提个醒。现在国内不也是因为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而出现了习惯呆在家里不出门的“宅娃”一族。但当“外面的世界很危险”这个论点被过度灌输后,反而容易使青少年对与他人的交流,渐生抵触,难以适应新环境。记得两年前,南京的小学引入了没有身体冲撞的“触摸式橄榄球”,但仅仅“橄榄球”这个名字就足以引起家长的各种担忧乃至排斥,当时媒体上还有过关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不是比橄榄球更“暴力”的争论。我想说的是,外面的世界依旧很精彩,但如何理性地看待外面世界的风雨,还真是个值得好好思量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