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人物  > 海外亲历

新加坡印象



来源:留学生杂志

在香港停留时间长了,猛的来到新加坡,觉得好大,好宽敞。宽阔的街道,稀松流动着行人和车辆,除了热,一切都很舒适。和拥挤的港岛相比,新加坡浩瀚的蓝天,大朵大朵的白云,有种松绑的久违和感动。

很少人会用“大”来形容新加坡。这个马来半岛南端的小点,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国家,国土面积不过710平方公里,比香港小三分之一。再小的国家,身处其中,也是见不到边际的广阔土地。“大”,只是种相对于“拥挤”、“压抑”的感观罢了。

感官上,新加坡比香港宽阔,因为它土地平坦。地处北纬1度,南距赤道137公里,新加坡常年炎热。或许政府为了在视觉上至少给人一丝凉意,新加坡除了大面积植树绿化,整个城市四处是草坪,除了柏油车道、行人道,几乎见不到任何硬邦邦的空地,即便是一小块空地,政府都细心地铺上草坪,绿草茵茵中,惬意融融。新加坡政府为了增加城市动感,堆了很多小土坡,土坡上也铺上草坪,平添了城市的起伏感。

虽不比新西兰海一样蓝的天,新加坡的天空却蓝得十分清澈。建筑物,街道,花草,视野之内所有能见物的色彩都鲜艳了许多。这不禁与深受雾霾困扰的内地形成鲜明对比。

新加坡早年经历同样严重的空气污染。1959年新加坡独立后,发展经济,进口替代成为“一五计划”的重心。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脱离,面对失去腹地的压力,新加坡开始集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几乎是发展中国家利用相对优势,快速积累财富的必经之路。1966年到1978年间,新加坡集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也是新加坡面临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年。新加坡政府很快便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自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全方位治理空气污染,具体手段包括立法、控制排放、环保教育等。

新加坡以法律制度的严格闻名世界,凡事皆立法先行,保护环境也不例外。几乎与发展同行,政府60年代起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条例和标准,并不断完善,控制污染。1980年代起,新加坡发电厂、炼油厂等主要空气污染源只准使用硫磺含量不超过2%的液态油发电。对于排放空气污染物的工业企业,要求其必须安装特别设备以确保排放的气体符合国家标准。

走在街上,色彩鲜亮的小轿车不时从身边驶过,太干净了,居然注意到没有一辆车的车尾冒烟。机动车排放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1990年代起,新加坡开始完全禁止使用含铅汽油,禁止任何车辆在行使过程中排放可见气体或烟雾。政府大力推广环保车,并利用天然气发电。同时,新加坡政府建立了完整的旧车强制检查制度。所有使用满3年的车辆,期满前必须接受检验。除保证车辆质量可以正常运行,车辆的气体排放水平也是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然,政府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空气质量,真正维持城市的整洁程度,还要靠高质量的公民素质。新加坡干净,不仅体现在空气质量上。公共场所所有建筑物都像新盖的一样,没有任何人为或岁月的痕迹。不像某些国际大城市,街头巷尾,乱涂乱画,稀松平常;马路、井盖、电线杆,小广告铺天盖地;公共场所,广场上常年粘着成吨口香糖,要在夜深人静时,派警力清洗。公民素质差距,可见一斑。(张楠迪扬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