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人物  > 海外亲历

“饭友”做到老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有人告诉我,外国人热衷于不眠的派对和狂欢的灯火,但是有从骨子里生出的言行冷漠,朋友之间其实关系冷淡甚至淡薄。哦,澳大利亚不这样,或者珀斯不这样。

每年总有那么几天,尼德兰兹一家餐馆最右边的那个厅里,灯光和笑闹声都能持续到夜半。大厅是几周之前就预订好的,平时五点钟才晃晃悠悠开门的老板,从四点就开始为这样的日子忙碌,他像十几年前那样,从车里拿出一串串绑在铅坨上的各色气球,将它们平均地放在长桌上,仿佛他在等待的,还是十几年前那群叽叽喳喳、只及到他腰间的孩子。

大约六七点钟的样子,餐馆老板站在柜台的旁边,等年轻人们呼啦啦地涌进来,他们笑着对他打招呼,拥抱他,问他近况,一连串非母语的问候,总是让给他有些应接不暇,但脸上却始终溢着盈盈的笑意,这与他酷似港片黑道大哥的脸与衣着似乎极不相称,但又丝毫没有违和。

最右边那个厅室的门,在这样的夜晚,只为这群年轻人敞开,男孩子们大都西装革履,女孩子衣着相较则随意和多样,精心的打扮,配合着他们美丽且张扬的笑脸,简直光芒四射。他们带来放着香槟和啤酒的便携冷柜,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入座,举着酒杯游走在人群里交换想念和近况。

“十几年了。”老板透过玻璃门看着他们说,“从十几年前,都还不到我腰那么高的时候,他们就经常来吃饭,那时候,他们的爸爸妈妈就在隔壁的厅里一起用餐,透过那扇玻璃门,等他们玩到尽兴,然后吵吵闹闹的一起回家。现在他们都比我高了,也不用家长跟着了,还是每年都会过来。”

十几年间,菜单换了三四次,有些复杂又费工的菜早就下架,可只在这样的晚上,老板亲自钻进厨房里,年轻时候练习过千万次的手艺从不生疏,菜单变成只有四个字——有求必应。

饭店通常在十一点钟就早早打烊,却为他们亮灯到夜半,等店里其他客人走得差不多,老板就从休息室里搬来半人高的音响供他们娱乐,那些州立大学里成绩拔尖、眼神坚定、行走如风的年轻人们,总能在彼此的笑容里回归十多年前的自己。

他们是商人、医生、律师、政客、艺术家们的儿子和女儿们,也终将有一天,成为这个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兼备的中流砥柱,依然联手组成这个社会新的架构,你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都透出快乐来,就觉得世界的未来鲜活又明媚。(侯欣 西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