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人物  > 海外亲历

半世纪硅谷求学路



来源:留学生杂志 

本人记叙的是我在美国旧金山的邻居Mark先生。Mark先生1963年从香港来美国的加州圣荷塞州立大学求学,毕业后在IBM公司工作直至退休。他在硅谷求学工作生活半个世纪,得以见证硅谷的变迁今昔。

那个年代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很少,华人学生更为罕见。第一年的学业对他来讲有些吃力,因英语写作和心理学等课程对英语要求较高。好在数理化及后两年的电气工程专业课是开卷考试,只要将原理理解透彻,通过考试并不难。此后若有空闲,他便泡在图书馆,博览群书。

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令他无暇出去打工。半个世纪前的硅谷可不是遍地公司,而是成片的苗圃果园种植地。因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当地华人以种植培育果树及鲜花苗木为生。说来也巧,一年级结束,身无分文的他一筹莫展之时,正是暑假硕果丰收之季,硅谷很多果园招募临时工,他终于找到了一份摘杏的工作。每天在烈日下登梯爬树,每摘满一箱(约3立方英尺)甜杏只有0.4美元的报酬,辛苦一天最多挣到四五美元。

那时一个汉堡15美分,一加仑汽油25美分(注:1加仑=3.785升),一磅生鸡肉19美分(注:1磅=0.45公斤),一大袋切片面包20美分……他每月衣食住行总费用约70美元。

再说到果园,工作了两周收成结束,他再次面临生存压力。那时的圣荷塞地广人稀,他只好骑着自行车,去一家家中餐馆碰运气。幸运的是某大型中餐馆要他去做Waiter的助理——Busboy。Busboy负责给客人斟茶倒水,更换盘碗,清理餐桌台布等杂事,从Waiter收取的小费中收取十分之一。

二年级开学后,他被提升为Waiter。因留学一年来英语口语大幅长进,他原想背熟菜谱,定能胜任Waiter之职。没想到美国客人落座之后,先要品一杯酒,特别是那个年代流行的鸡尾酒。Scotch on the rocks with a twist、Screwdriver vodka cocktail、Metropolitan、 Alabazam、Apricot sour、Baltimore bang……当这一串串长长的单词,再依个人口味添加个人要求,BLABLA从老美的嘴里快速蹦出时,令对酒水所知甚少的他难以招架,不得不恶补相关知识。

异国他乡半工半读的日子,如白驹过隙。大学四年级时,他已在IBM圣荷塞公司兼职,毕业后顺利开启了IBM职业生涯,从事计算机存储服务器编程,如写微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等。由于当时美国和俄罗斯开展太空竞赛,美国对技术型人才的移民政策相对宽松,乘此契机,他顺利取得绿卡。

当年斯坦福大学和几家大公司共同推出了‘荣誉合作计划’,让公司员工兼职修读研究生学位。他幸运地被选中,在IBM全职工作的前提下,以四年时间拿到了斯坦福大学的硕士学位。

也许读者会问:曾经的田园,怎么变成了如今的高科技中心?原来,正是从斯坦福大学走出的大批创业精英,他们在母校附近择址创业。随着创业公司的迅猛发展,有如滚雪球般引来更多人才与公司入驻,从而人口增加,房价飙升……

50年弹指一挥间。(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