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跳出中国圈子,打入美国圈子来源:留学生杂志 2011年9月,来到美国后,我学习了两个月的语言就开始正式上课了。 大一的时候,开始上数学、统计、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因为在国内上过一些全英文的课程,所以适应起来还比较快。 相比上课,让我感触更深的其实是一种“中国圈”、“欧洲圈”、“美国圈”分明的现象。 去美国后的第一节课一下课,跟我一起来到美国东北大学的中国学生便捧着书本很自然地走到一起,准备回宿舍。而说着小语种的欧洲学生也是聚到一起走出教室,美国学生则同美国学生一起走。 不光是“中国圈子”这么简单,美国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圈子,而不是说中国学生不愿意融入当地社会。后来了解到,因为欧洲学生年龄偏大,可以进酒吧等场所,他们一般下课就抽着烟去酒吧,社交活动比较丰富。像我这样的中国学生因为年龄偏小,去不了酒吧和其他娱乐场所,就只能回住处。更多的时候,是买了菜回去做饭,然后上网或者看书。 看到这样的现象后,我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这么一段:其实,到了美国以后,你会渐渐发现,所谓的和美国人打成一片是相当困难的。人,都有一个共通的特性,喜欢和有共性的人交往。在这边,美国人有自己独立的圈子,欧洲人有欧洲人的圈子,印度人周围也都是自己国家的人,当然,中国人也不例外。我并不是说不和native(当地人)交朋友,这是必须的,但是,当你发现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正确看待。不要觉得说自己没有美国的哥们儿,就很差劲什么的,完全不是,这只是自然现象。 发现了这样的“圈子”现象之后,我开始思考怎样跳出中国圈子,打入美国圈子。可是谈何容易呢?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能做的,就是练好口语。多和美国学生搭讪。 提早去教室,挨着美国学生坐。我一般都是提前十几分钟到教室,挨着美国学生坐,然后跟他们随便聊聊。其实很多美国学生都是问一句答一句,我不问,他们就不说话。但是刚来美国的时候超级想找美国人说话,甚至当时给自己的鼓励就是“不要脸地说,又不会少块肉”,想提高口语,想交朋友,那就要大胆。 终于有一次,一名叫Kat的女孩对我不是那么“冷漠”,那天我同样是坐到了一名美国学生的旁边,我主动搭讪,之后我们一起聊了作业,聊了租房子,她很热情,很愿意同我交流。而在之后一次作业交流中,我又认识了另一位美国女孩,她数学不好,我就帮她讲解数学题,她很感谢我。之后在图书馆遇到,我们都会抽空聊上一阵。 在美国高校,上课小组讨论的表现是要与出勤率一起计入这门课的期末总分的。而在小组讨论中,小组的组合方式是自由组合。也就是比较熟悉的学生自己凑成一组。这样,中国学生就难免要和中国学生凑成一组,可是这样并不利于交流和学习。这个时候,有些中国学生就会鼓起勇气和其他国家的学生走到一组。 与其他国家的学生走到一组有不少好处。在《国际贸易》这门课上,我与其他两名中国学生、一名日本学生、一名美国学生组成一组。有一次讨论课题是选择一家公司,然后设计一个开拓海外市场的方案。美国学生立刻就有了主意,选择了宝马开拓在印度的市场。在同他的交流中,我们学到了美国的市场文化和思维,受益匪浅。 屏蔽此推广内容我想提醒高考不顺利想要出国留学的考生,只需准备两个月,甚至不需要准备就能去的学校,可能不太靠谱。这些学校有一部分是中介的所谓“合作伙伴”,弟弟妹妹们在决定去这些学校前千万要考虑清楚。 另外,出国前一定要把口语练好,不然想打入美国社会就太难了,只能跟中国学生打交道,说中国话,那出国又有什么意思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