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治霾
来源:留学生杂志 在某个雾蒙蒙的阴天,如果你正好开车经过斯图加特周边,会在高速公路上看到这样显眼的公告牌:“请将您的汽车停下,欢迎享受停车优惠,搭乘进城的公共交通”。 不过,平时就依赖于开车上路的德国人似乎对此无动于衷,斯图加特是个名副其实的“汽车城”,奔驰和保时捷的总部就在这儿,人们甚至以“汽车文化”而自豪。 作为连接德法边境的高速路枢纽,每日进出斯图加特城区的车流量能达到九十万次,而斯图加特却因为空气微颗粒物质超欧盟标准多天,摇身变成“德国空气污染的首都”,在欧洲声名远播。 据说,当地的盆地气候也是罪魁祸首之一,四面环山的地势阻隔了有效的自然风对流,再加上较干燥的气候,简直像个不断聚集烟雾的大脸盆。 同样是超标警报,德国的PM10值与国内的PM 2.5值虽无法相提并论,但人们对于雾霾天的这种抵抗心理当然很容易达成共鸣——上世纪60年代德国也曾经为重工业污染付出过同样惨痛的代价,经历过漫长的空气质量改善之路。 德国鲁尔区就是一个抗霾的好例子。鲁尔区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但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不过,当地政府重视污染问题并展开了大力治理,关闭了大多数煤矿厂房。如今,厂房被改建成文化博物馆,巨大瘆人的铁架设备也成了今日生态公园里的历史纪念碑。 甚至还有人提出过这样异想天开的设想,规划一些适合居住兼办公的住宅户型,设计出高效利用通信网络的工作模式,创造出让人们实现各自在家办公的条件,尽可能减少每天开车来回上班的需求。 当“十面霾伏”成了全世界都要共同面对的挑战,无论是利用民众的自觉性,还是实施强硬的限行令,虽然应对方式有所不同,目标只有一个——把它治好。(文·伍思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