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人物  > 海外亲历

回到牛津



来源:留学生杂志


一磅的车票,两个小时的车程,将我由伦敦带往牛津。

校园里偶然间擦肩而过的学生,无论男女,都着正式的黑色学术礼袍,行色匆匆,这是牛津的传统。他们每个人脸上的神情,也深深印刻着严谨与肃穆,如同这里的校园,这样的天气。矜持与自省,一切应情应景。

校园很大,时光仿佛依然停留在中世纪,即便很多人在这里继续自己的脚步,却依旧改变不了时间的印记,它不徐不缓,不辍不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步伐,与伦敦的喧嚣熙攘彰显出截然的不同。
在这里很容易迷路,没有地图,也没有目的地,只是为了牛津,也只知这是牛津。当偶尔问路,被打扰的学生仿佛还沉浸在考试的思绪之中,态度游离但彬彬有礼。他们的口音大多不如纯正的伦敦音来的字正腔圆,却带着浓浓的仪式感。

走走停停,发现整个校园就像一座小城镇,所不同的是建筑古朴,典雅,很多都被列入了文物保护,历史的厚重感随时扑面而来,而博物馆、图书馆更是随处可见,从路标交错的指示牌中便可见一斑。

没走多久,当还没有适应这里的天气和沉静,便先遇见了著名的博德莱安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这是欧洲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藏书仅次于大英图书馆。其中一间教室,据说自1488 年就开始使用。而图书馆的藏书管理极为严格,多为拉丁文、古罗马文的珍贵文献,只能阅览,不能外借;亦藏有许多名家文章、乐曲手稿;史书都用铁夹装订好,锁在书架上。

与图书馆主楼相对,有着宏伟拱顶的建筑则是拉德克里夫图书馆(Radcliffe Camera),完成于1749 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圆形图书馆,后成为博德莱安图书馆的分馆,目前被当作阅览室使用。

这让我忽然想起,英国另一个城市的大学中,我们的图书馆。同样历史悠久的校园,当坐在两排书架的中间,望向玻璃窗前,古老的城市建筑可以映入眼帘,再看看书架上的书,随意抽出一本,常常是200 年前的著作,仿佛还带着历史的气息,让人不忍拂去时间的尘埃。在那里我也刚刚结束自己的考试季。

但这里是牛津,毕竟是牛津。整个牛津城就是一座没有院墙、开放的大学,旗下38 个独立的学院散布在牛津城的各个角落。所以不要问牛津大学在哪里,可能你早已站在了它数百年的光辉之中。

因为学院制,牛津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汇聚于一个学院之中,不同学院风格各异,或活泼,或安静,或偏重学术,或强调应用。重要的是学生与学院的“性格”是否契合。生活中同学院的学生跨学科交流也成为常态,彼此在针锋相对的争论与分歧之中主动探求,接近真理。除此之外,每个学院都赋予了学生独特的荣誉感,即便毕业之后,也带有心照不宣的共识,似乎每个人都担负着将学院的传统与光荣发扬光大的重任。

不管是什么学院、什么专业,恐怕每节课上完都会有一堆的功课,要不为何牛津的图书馆,夜里3 点多,依然有那么多苦读的身影。所以,在牛津,必须学会的是忍耐孤独与单调。走在校园里,这样的感觉已是如影随形。

在牛津, 很多人到此都不忘寻找《哈利波特》的影子。除了上面提到的Bodleian Library,沿着St. Aldate's 街还可以走到Christ Church College,这是牛津最著名的学院之一,哈利波特亦在此取景。比如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那宏伟壮观的大餐厅,其实是通过电脑特效把学院食堂变大了好多倍,再进行特效合成。

当然,现实生活中,学院的食堂亦是庄严古典,据说每天供应四餐:早餐、中餐、非正式晚餐和正式晚宴。晚上八点半的正式晚宴,必须着长袍出席,而食谱则预先公布好,一般是英国套餐。虽然对英国美食不敢恭维,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就餐,氛围可见一斑。

追溯时间的印记,这里除了魔法学校的影子,还有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灵感。爱丽丝故事的起源,是曾就职于学院的刘易斯? 卡洛尔,喜欢给院长的女儿爱丽丝编各种各样的故事,《爱丽丝漫游仙境》就这样诞生。爱丽丝的梦境是一个童话,而牛津又何尝不是许多人的梦。如果先到达牛津,继而前往剑桥,则会感叹牛津的矜持和自省,都被剑桥的热闹和诗意一阵风似的冲散了。

而我也不由将牛津和剑桥进行比较,牛津严肃,剑桥轻快,当然这只是我的主观感受,也并不作数。只是多年前就曾听说,牛津会问“What do you think ?”,而剑桥则会问“What do you know ?”一个看重思想,另一个注重求知。如果说牛津深沉的气质令人自省,但当走过大学植物园,它郁郁葱葱的色彩却点亮了肃穆校园的一份明快。还有那些推着自行车,穿着长袍的学生,正在交谈什么?

不经不觉已走到了高街(High street),英国很多城市都会有一条街,以这样的方式命名。同样,很多城市的高街,会让鲜活的时尚瞬息万变;而牛津的高街,却依然保持着牛津的节奏,像是走过十四行诗的岁月。看到身着学士礼服的学子在此经过,他们是否会在温习古老城镇岁月的仪式感?

而牛津的天气,却阴晴飘忽,这时外面已淅淅沥沥下起了雨。于是索性安下心来,欣赏外面的雨景,这一份宁静只是属于牛津。

很多年后,我大概还会想起牛津,会想起这样的一场夏雨和旅途中支离的片段。

而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而言,他们大概会想起的是图书馆关门时伴随回家的钟声,想起学院可以安静读书的草坪;想起寒冷的天气与温暖的书店,想起河岸边四季的变换;想起这里通宵读书的不眠,还有教室里学术的庄严;想起也许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听到的讲座和教授的的笑脸。

正如他们所言:“当离开时,知道牛津已经在这里驻立了几百年。而当有一天重回牛津,它依然会带着梦幻迎接你,一如当初。”(胡潇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