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欧美同学会袁红茵理事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
2018年10月23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式宣布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与建设又迈上了新的台阶。港珠澳大桥是跨越伶仃洋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长55公里,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578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长约6.75公里,是一座名副其实桥隧结合世界级工程和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广州欧美同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南沙区政协委员、工学博士袁红茵研究员参与了这一国家重大战略性工程的建设。该工程规模巨大,加之建桥区域地质、水文、气象、环境等十分复杂,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复制,即使当时国际上在建日本东京湾跨海道路全长规模也只有15公里。早在2004年港珠澳大桥建设前期筹备阶段,袁红茵借鉴国际经验,向筹备组提出了关于地质、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与科学试验的相关建议,得到筹备组技术总负责人苏权科专家的采纳。2013年在大桥建设的关键阶段,作为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特邀专家,袁红茵参与审定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钢箱梁板单元自动化制造专题研究工作大纲,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并形成全国大型钢桥大规模、高精度、高效率自动化生产的标准和规范。袁红茵把在国外所掌握的超大型桥梁钢箱梁结构焊接收缩量精确计算等先进技术应用到该大桥制造和加工中,以确保该大桥的百年工程质量。袁红茵说,港珠澳大桥主体结构真正实现了从“精品意识”到“精心设计”、“精确制造”和“精准施工”,高质量、高标准设计与施工。主桥钢结构制造精度是毫米级的。例如,主桥钢箱梁结构在焊接时将产生收缩,根据国际相关经验,每延米长度的制作节段将产生约0.4—0.5毫米的收缩量,如设计时不考虑此因素,1000米长度的桥梁将产生约500毫米的累积误差,将对桥梁组装架设等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大桥的设计阶段就已经把影响工程质量的这些因素都进行了考虑。 作为一名留学归国人员,袁红茵积极向海外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桥梁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袁红茵表示:“回国服务20年来,能够有机会亲身参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我感到很光荣、很自豪、很幸运,因为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已的桥!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将使我所期待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袁红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