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人物  > 学长风采

学长风采 | 以硬核科技创新赋能细胞治疗——记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张智勇



今年2月,中科睿极迎来了成立两周年纪念日。初创2年,中科睿极就成功完成了三轮累计过亿元融资,获得深圳天使母基金重点关注和投资项目,累计销售额数千万……其高速的成长来源于雄厚的研发实力,来源于拥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专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众多头衔与荣誉的张智勇带领研发团队近二十年如一日的再生医学临床转化研究。

广州欧美同学会广州医科大学分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张智勇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专注于再生医学临床转化研究,开展干细胞、生物材料、生物反应器、自动化技术等“理-工-医”学科融合的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创新,致力于实现“让再生医学成为临床治疗的常规选项”这一目标。

“非生物医学不读”

2000年,被当时“21世纪是生物医学的世纪”的说法感染,张智勇把所有高考志愿都填报了生物医学类专业,下定“非生物医学不读”的决心。

就读厦门大学期间,张智勇在细胞生物学课上第一次接触到“干细胞、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引发了极大的兴趣。本科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研究生。2005年,张智勇继续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生物工程学博士,开展干细胞、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临床转化研究,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他在开展大量干细胞临床移植科研工作时发现,基于二维培养皿的细胞培养技术无法满足未来细胞治疗时代的工业级应用的需求,于是开始思考和探索利用生物材料与自动化技术的跨学科研究给细胞培养赋能,希望实现细胞制备的“数字化、自动化、规模化、封闭化”的转变。他还专门给取了一个名字:DASE生物智造。

图片

 

2006年,张智勇与新加坡理工学院合作研发和优化国际首台双轴旋转生物反应器用于干细胞和人造组织器官培养和构建,并推动该反应器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产品成功销往剑桥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全球各地知名高校。自此,他确立了让细胞培养由“模糊化”到“数字化”的研发思路。

“即使是21世纪,生物学仍然属于劳动力密集的科学研究,科研探索思考的乐趣被大量繁琐、重复性实验室体力劳动给消耗殆尽,这也是为什么生物行业转行率高的原因之一。”因此,从2006年开始,他就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用生物材料和自动化技术给传统细胞生物学赋能,实现细胞培养的DASE生物智造,让生物科学科研工作者可以从繁琐的人工细胞培养过程中解脱出来。

3年后,张智勇与新加坡ASTAR生物过程研究所合作研发基于Cytodex微载体的干细胞自动化规模化扩增技术并获得了美国专利,他坚信这是再生医学等细胞基因治疗产业未来的核心技术。

2009年,张智勇在海外工作时偶然看到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的广告宣传,在好奇心驱使下回国参会。“当时落地广州白云机场第一眼就看到了‘祖国欢迎你,祖国需要你’的巨大横幅,那一瞬间我就被触动了,也萌发了回国的想法,在留交会期间也感受到了无微不至的服务,倍感温暖、亲切。”

2012年,他作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专家人才被引进,回国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组织工程国家工程中心,31岁成为上海交大医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博导之一。

图片

 

“让再生医学成为临床治疗常规选项”

张智勇总结自己的成长历程,规划了“十年干一件事”这样的一条道路:第一个十年,从2000年到2009年,读了十年书,从厦门大学本科、到协和医科大学的硕士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博士;第二个十年,从2010年到2020年,做了十年教授,从第四军医大学到上海交通大学再到广州医科大学。接下来的十年做什么?张智勇希望在坚持做好转化研究的同时,能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把再生医学转化研究变成临床产品和技术,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一批有志于再生医学临床转化创新的科学家/产品经理的复合型人才,让再生医学真正成为临床治疗的一种常规选项,让越来越多人受益。

2017年,张智勇毅然离开了上海交大,按照设想蓝图打造了自己的研究中心——广州医科大学再生医学与3D打印转化研究中心。

“开展‘价值验证’为导向的研究,把有学术价值的成果转化为有临床和社会价值的产品,是我创立研究中心的核心目标。”张智勇带领团队通过生物材料和自动化技术给细胞产业赋能,实现细胞制备技术从“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作坊”向“数字化、自动化、规模化、封闭化(DASE)智造工厂”的转变,通过大幅度降低细胞制备成本和提高细胞制备的稳定性来降低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门槛。

2021年,张智勇作为核心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受邀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作为医学类仅有的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之一,此次获奖也是对他十余年再生医学临床转化研究工作的认可。

图片

 

同年2月,其科技成果得到了中国科技开发院重点投资和孵化,中科睿极成立,并完成天使轮融资。7月,公司与广州医科大学再生医学与3D打印中心签订战略协议,累计投入5000多万资金,并建立了华南、华东两个产业化基地,拥有了5000多平方米的研发及产业化平台。

2022年,中科睿极的研发工作及临床转化研究获得诸多合作方和投资人认可,顺利完成两轮融资。他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两个坎”,一是“从点到面”的创新,要把注重“长板效应”的“点式”技术创新的有学术价值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变成注重“短板效应”的“面式”产品创新的有社会、商业价值的高科技商品;二是“从面到体”的创新,从做产品的技术研发团队(面)转变为拥有财务、销售、市场、人力资源等多元化公司化团队(体)。经过了2年的努力,他带领下的中科睿极已度过了这“两个坎”,目前已经成功组建百余人的多元化团队,在取得产品研发突破的同时也获得初步的产业化成功。

张智勇全身心投入再生医学临床转化研究工作,取得了诸多进展突破。作为“领头雁”,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回国十年,培养了50余个研究生、博士后等高端人才,早期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去当教授、医生,而近几年越来越多学生愿意去做产品经理、去创业,甚至放弃了医生的职业路径,我很欣慰,只有越来越多高端人才愿意去挑战硬核科技创新创业,国家的产业升级、‘卡脖子’问题解决就能够更快实现。”他说。


人物简介

张智勇,广州欧美同学会广州医科大学分会副会长,广州医科大学再生医学与3D打印转化研究中心主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呼吸与再生医学方向负责人,组织工程国家工程中心华南分中心主任,广东省高校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科睿极(深圳)医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17项国际、国内学术奖项。


来源:《留学生》杂志 2023/04(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