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留学人物  > 学长风采

学长风采丨徐翌茹:以翻译为桥 用法语讲好中国故事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语言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广州欧美同学会理事徐翌茹曾在法国学习生活8年,回国后到中山大学从事法语教学工作。在这座百年名校,红砖绿瓦和瓦当匾额以及它们背后的动人故事陪伴徐翌茹走过了数个春秋。

 

 

攻克生涩难懂的语言学课程

 

徐翌茹本科就读于大连外国语大学。2008年,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东北一所高校教法语。

 

“当时我刚毕业,面对台下和自己年龄相差无几的学生,感到十分忐忑。”徐翌茹说,在教学过程中感到自己还有不少欠缺,决定去法国深造。

 

里昂位于法国东南部,是一座美丽而历史悠久的城市。徐翌茹来到法国里昂二大攻读语言学专业,当她踏上法国的土地时,有兴奋,也有彷徨。虽然已经完成了法语本科的学业,但现实生活中的法语和书本上学到的相去甚远,法国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也与国内大相径庭。

 

让她没想到的是,入学报到第一天就遇到了麻烦。“法国大学没有辅导员、没有班主任,开学前也没有通知报到地点,我根本不知道该去哪里报到。找了好久,好不容易打听到了学生注册的地点。排了好久的队,工作人员告知因为没有买保险所以不能注册。但是之前并没有人告诉我需要提前买保险。当时无比绝望,没有注册就无法选课、拿不到学生证、进不了图书馆、去不了食堂、公交卡都无法办理,这个时候突然无限怀念国内的大学生活。”

 

那段曲折的经历给徐翌茹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每次有新来的中国学生,她都会尽可能地提供帮助,提前告诉他们注册的流程与所需要的材料,让他们不要再经历一次自己曾经历的曲折。

 

对徐翌茹来说,语言学的课程大多生涩难懂,很多专有名词连字典里都查不到。“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如听天书一般,不明白老师在讲什么。而且,法国大学的课堂通常没有教材也没有讲义,完全靠自己记笔记。连老师说什么都不懂又怎么能记得下笔记呢。几周课上下来,急得我崩溃大哭,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后来,她买了个录音笔,每次上课都第一个到教室,坐在第一排,用录音笔把老师的授课录下来,然后再听写出来,一堂90分钟的课,需要七八个小时才能听写下来,于是她的周末和假期都用在了课后复习上,几乎没有出去玩过。

 

凭着这份努力,渐渐地,她不再需要录音笔也能听得懂老师的授课内容了,后来可以完整地记录老师的课堂内容,甚至可以把笔记借给其他留学生,连法国同学都来借笔记,因为徐翌茹记得更清晰、内容更全面。

 

在法国教法语

 

研究生二年级后,由于徐翌茹选择了法语教育方向,需要开始教学,她通过层层选拔,成为里昂二大法语国际语言中心的一名教师,开始了在法国的执教生涯。

 

 

徐翌茹工作照

 

作为在法国教外国学生法语的中国人,徐翌茹心里有些忐忑,每次备课都充分准备,实时关注最新的教学理念,将其融入到课堂中去,努力做到比法国老师的课更加生动、有条理。时间一长,各个国家的学生都开始喜欢她的课,有中国学生,也有日本、韩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留学生。

 

徐翌茹在里昂时最常去的就是位于富尔维耶尔山上的中法大学旧址。“每当遇到中国留学生,我一定会带他们到中法大学旧址看看,给他们讲述中法交流的历史和前辈们的动人故事,鼓励他们将留法学人的初心使命一代代传承下去,在法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研究生毕业后,徐翌茹成了当时法国国家ICAR实验室为数不多的中国籍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为了尽快掌握最前沿的理论与学科发展脉络,她每天准时去实验室打卡,几乎都是最晚离开,周末也从不休息。

 

随着研究逐渐深入,徐翌茹发现自己对教育学领域知之甚少,但博士论文研究又涉及了一些教育学理论,她下定决心要弄明白,于是又考取了教育学院的研究生,获得了教育学硕士文凭。

 

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后,徐翌茹本可以留在法国生活,但她毅然选择回国。“要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国家,为我国的语言学学科建设尽一份微薄之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她说。

 

从富尔维耶尔山下归来

 

在里昂留学期间,徐翌茹了解到里昂与广州是友好城市,近代中国在里昂设立的中法大学又与中山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她对广州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亲近感。回国后徐翌茹便来到广州入职中山大学,成为了一名法语教师。

 

“当我走上讲台,整个人就充满活力。”徐翌茹说,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法语时往往会被动词变位、阴阳性搭配、单复数搭配等搞得晕头转向,作为老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觉得小语种很难”的心理,培养学生对于小语种的学习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她每周都会和学生见面、开组会,甚至在法国访学时,也从不间断。

 

近几年,徐翌茹指导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两项,省级1项,校级5项,本科生参加全国学术会议发言十余场。在多年时间里培养出众多优秀的法语专业人才,以及中法文化交流传播者。“经常在比赛、会议后听到其他高校的老师感慨,你们的本科生比我们的研究生厉害多了。”每次听到这样的夸赞,是徐翌茹最欣慰的时候。

 

如今,中山大学与里昂大学长期合作,签署两校校级框架合作协议,开展学生交换、联合培养、教师交流等项目,联合培养法语硕士研究生及法语专业本科生。

 

翻译是沟通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徐翌茹多次在法国高校、机构、驻华大使参观访问中山大学时承担译者工作,有着丰富的翻译经验。

 

“译者看起来很从容,其实这背后是十年如一日地下苦功夫。”在她看来,译者就是一部“百科全书”,需要学习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专业名词,做好日常积累,才能保证良好的临场发挥,不出差错。

 

徐翌茹认为,做好翻译工作的第一步,是自己要理解、要“吃透”。翻译不仅考验外语水平,更考验母语水平,首先要吃透中文想表达的含义,再思考如何翻译成目标语。所以翻译工作就是在两种文化、两种语言之间游走,找到它们的对应之处,这是一个“经验加思考”的过程。

 

因此,她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涉猎文、理、医、工、农、艺各类学科知识。“只有自己先理解了,才能翻译好,才能讲好故事。”译者是“永不毕业的学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我。

 

目前,徐翌茹的研究方向是病理语言学与临床语言学,主攻方向是中法两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语言问题研究。

 

多元交流推动文化互鉴

 

2023年4月7日,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法国总统马克龙来到中山大学参观访问,其间,徐翌茹担任随行翻译。

 

2023年4月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来到中山大学参观访问,徐翌茹担任随行翻译。

 

在马克龙总统走访途中,徐翌茹为他介绍了马丁堂、惺亭、荣光堂等标志性建筑,以及中山大学的发展历史和校园新貌。

 

为了迎接马克龙总统的到访,徐翌茹做了充分的准备。她梳理了广州与法国的交流与合作资料,把马克龙总统自就职以来能找到的演讲资料都仔仔细细听了一遍,反复揣摩他的演讲风格与表达习惯,仔细研究他的外交风格,甚至如何握手、打招呼都仔细研究过。同时,法方经过的所有地点的安排与布置,都既要符合法方文化、国际惯例,也要展示中国特色、大国风采。所以事先反反复复地抓细节,争取不产生一丝遗漏。那段时间,她时刻准备着来访的各种细节,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接待任务顺利完成,我也长出了一口气,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们不仅展示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让中国青年拓展了国际视野,更展示了我们大国外交的风采,让世界看到当下的中国,看到广州,看到一个中国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徐翌茹说。

 

近年来,人文交流在中法交流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这更能促进彼此的理解、认同。在徐翌茹看来,中法文化交流经过长期积淀,历久弥新。近年来的交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渗透到文学、艺术等方面,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碰撞与火花。

 

“比如,里昂灯光节是一个国际性的灯光节,在欧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它每一年都会特别加入中国元素。2018年是中国广州-法国里昂缔结国际友城关系30周年,广州国际灯光节专门将灯光作品《雨打芭蕉》送展法国,让更多法国市民领略岭南风韵,这便是一场十分有趣的文化交流。”徐翌茹说,早在几十年前,法国就把推广本国文化作为国家战略,很值得我们思考。多年来,我国引进了许多法国人文社科类的经典著作,如今更需要以书为媒,助推我国优秀的人文社科著作“出海”。

 

徐翌茹希望,通过语言文化教育开启跨越语言与习俗的“相知、相通”之旅,唱响超越背景与文化的“友谊、友爱”之歌,在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强本领、长才干、增友谊,为促进中法关系发展凝聚更多生机勃勃的力量!

 

本文已刊登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07月24日   第 10 版)

 

来源 :《留学生》杂志

 

文: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