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风采 | 广州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熊辉掌舵!《Nature》新子刊瞄准“AI+”空白“据《Nature》编辑部反馈,这有希望成为发展最快的子刊。”谈及担任创刊主编的《np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知识转移)、人工智能学域讲座教授熊辉难掩激动。创刊仅数月,凭借不到10%的严苛录用率和“星光熠熠”的作者阵容,它已迅速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令人瞩目的新学术平台。
《np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网址:https://www.nature.com/npjai/
谈起创刊缘起,熊辉教授说,尽管人工智能是炙手可热的领域,但学术界始终缺少一本真正聚焦“AI+”的期刊。与多数聚焦于算法本身的传统期刊不同,《np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视野更为开阔,关注人工智能对各学科、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重大影响。征稿范围也更为宽泛,从人工智能的变革性研究,到跨学科应用,再到理论和实践的链接等。
去年七月,熊辉教授向《Nature》提出创办新刊的建议获得了正式批准。“编辑部刚开始担心新刊优秀稿源不够月刊发表。”他笑了一下,“现在证明,我们不仅做到了月刊发表,文章接受率低,质量还很高。”
中国学者出任《Nature》子刊的创刊主编,无疑是一项高度的国际学术认可,这正是源自于熊辉教授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领域深耕与卓越的学术贡献。熊辉教授已获选为AAAI Fellow、AAAS Fellow、IEEE Fellow、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并获评ACM杰出科学家,同时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及基金委海外杰青等多项重要荣誉。
1、定位“AI+”,权威作者汇聚
凭借《Nature》的品牌号召力与刊物独特的“AI+”定位,《np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创刊不久便吸引了一批高质量投稿。首期作者阵容堪称“星光熠熠”,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McAfee工程学教授Markus J. Buehler,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以及京东探索研究院院长、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陶大程等国内外权威学者。“作者或来自顶尖高校,或为业界极具影响力的学者。创刊初期并没做太多宣传,却能获得他们的认可,非常难得。”熊辉教授感慨道。
权威青睐的背后,离不开熊辉教授和编辑团队对发表效率与专业服务的坚持。为保证发表效率,在进入正式评审环节前,投稿论文先由主编和专业编辑各筛一轮,快速淘汰大半投稿,仅少数进入外审。“我们从投稿到发表控制在几个月内,远快于传统人工智能期刊一年以上的周期。”熊辉教授坦言,担任主编后“出差路上都在处理投稿”。
2、以刊为桥,连接校园创新与全球舞台
在熊辉教授看来,这本期刊与港科大(广州)的“融合学科”理念高度契合。“我们学校本身就在打破学科壁垒,而期刊关注的就是AI与各领域的交叉。”他期望通过这一期刊平台,进一步提升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能见度。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该期刊的投稿来源国中,中国稳居第二,仅次于美国。熊辉教授透露,期刊目前并未在国内进行大规模宣传,即便如此,中国学者的投稿积极性和论文质量已极具竞争力。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特别是青年学者中深厚的人才储备。
面对越来越多投身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学子和教师,熊辉教授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从兴趣出发,选你真正热爱的方向;第二,结合自身积累,最大化个人优势;第三,在科研中培养持之以恒的韧性;第四,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他特别强调“韧性和学习力”的重要性。“AI发展太快,今天的热点明天可能就过时。只有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才能始终站在前沿。”
对于熊辉教授而言,主编的职责与学者的使命已密不可分。在《np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个由他亲手搭建的舞台上,他既是在遴选全球最前沿的AI智慧,也是在为港科大(广州)乃至中国的人工智能力量,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下一期的论文清单正在刷新。
来源: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