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风采 | 中学明道 西学优术 企业长青的根扎在社会责任的土壤里走进陈兆年的办公室,两处陈设尤为醒目:巨幅世界地图勾勒全球视野,“天道酬勤”墨宝彰显处世初心——这正是她“以勤为舟,纵横世界”的信念写照。
全国妇联执委、广东省妇联兼职副主席、全国三八红旗手、广州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珠江钢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诸多标签加身,想象中的陈兆年,是一位威风凛凛的“铁娘子”,但凡是接触过她的人,都会在笑语盈盈、淡定从容的交谈中消解与这位企业家的距离感。
陈兆年的父亲陈昌是广州番禺知名实业家,1993年白手起家创立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三十余载耕耘出涵盖三十余家企业的珠江钢管集团,奠定大直缝焊管领域龙头根基。
一贯温和低调的陈兆年,从不避讳别人称自己是“创二代”。这份坦然,源于对家族基业的敬畏与自身使命的清醒。
自2002年留学归国后,陈兆年加入珠江钢管已23年,深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非安逸资本,而是创新起点,既要承袭前辈积淀,更要以新时代视野突破边界。
如今,珠江钢管成为国内大直缝钢管行业“隐形冠军”:开创大口径直缝埋弧焊管生产先河,创下多项全国第一,更研发出3500米超深海输油管线,稳居中国最大直缝焊管制造商与出口商之位。而从陈兆年宏阔饱满的人生故事中,可窥见一个家族从白手起家到创新传承的兴旺密码。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精神富养的童年
祖父生养九子二女,作为家中的长孙女,陈兆年常被祖父捧在手心,却从未沾染半分娇纵。童年那条平整的石子路,是陈兆年记忆的起点。
广州番禺的雨季总带着黏腻的湿气,那条石子路,原本是深一脚浅一脚的泥路,雨天总是溅得行人满身泥点。祖父看不得乡亲辛苦,家里稍微宽裕后便修了那条贯穿村落的石子路。
记忆中,祖父总是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讲着往事:当年太公去世没钱买棺,是朋友接济救助,我们要记住这份心善的恩情。陈兆年说,此后几十年,祖父始终照料着这位恩人,直至其寿终正寝。
“人的坏习气像小芽,刚冒头一摸就掉,等长粗了就得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别人就要给最好的……”这些细碎的教诲,像石子般铺就了陈兆年的价值观底色,成为她人生行囊里最珍贵的箴言。
若祖父是陈兆年的精神灯塔,父亲陈昌则为她树起了行动的标杆。木匠出身的陈昌自学技能,一步步推动珠江钢管落地生根,慢慢发展壮大。在陈兆年的童年和青春期,父母的身影总是忙碌的,是沉默的实干家。在她的记忆中,父亲从不多言,让她自己多观察、多学习。父亲对产品质量的苛刻近乎执拗,所有焊管必须100%全检,从原料到成品,每个环节都要留下检验印记,绝不允许“抽检”的侥幸。这种对品质的坚守,潜移默化中塑造了陈兆年的行事准则。
1998年,陈兆年赴英留学,在利兹都市大学攻读会计硕士专业。那时,她对金融理财的兴趣和天分已初见雏形。
刚到英国,陈兆年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拿出父亲给的费用细细规划,学费、住宿费、返程路费每一笔钱都单独存好,剩余的钱按周做预算,连利息都算得清清楚楚。陈兆年回忆道:“我当时便下定决心,通过理财安排好自己的留学生活,自食其力,绝不向父母再要钱。”
在同学眼中,陈兆年像是一位“穷学生”。为了节省1.75 英镑车费,她每天提前半小时步行去学校;有次同学递给她一份糯米鸡,她吃完后把荷叶收好,自己煮点糯米饭重新包裹,又是一顿美味。“当时最想念番禺的肠粉,但唐人街的中餐太贵了,一顿要花10英镑,那几乎是我一周的生活费。”陈兆年笑着说。
这位被精神富养的女孩,看着父辈筚路蓝缕艰辛创业长大,相较于同龄人早早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更值得过。
明道优术?冠重行远
2002年深秋,珠江畔的风还带着燥热的余温。留学归来的陈兆年站在珠江钢管厂区门口。胸前戴着“财务部实习生” 的工牌,与进出厂区的蓝领工人并无二致。
陈兆年(右一)在车间检查生产情况
多年后陈兆年回忆起初入职场的日子,坦诚地说:“‘老板女儿’这个身份更像是无形的隔阂。前辈不会严格要求,同龄员工又小心翼翼。父辈的人脉圈早已固化,想要在职场收获真正的历练,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了突破职场瓶颈,陈兆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离开珠江钢管,钻进了深圳国泰君安的格子间。没有了 “老板女儿”的光环,她成了最普通的金融从业者,跟着前辈跑客户、做尽调,在密密麻麻的财务数据里摸爬滚打。“从那几年的‘实战’中,我收获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不仅磨炼了专业技能,更学会了在陌生环境中立足。”
同时,作为归国留学人员,陈兆年积极参与广东省人大、政协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洞察政策风向,逐步积累自己的人脉资源。“我这个人不聪明,但喜欢学习,喜欢总结经验,努力让自己做到‘不贰过’。”她淡淡一笑,眼神却透着坚定。
2007年,陈兆年回归珠江钢管,协助父亲筹备公司上市。站在新的起点,陈兆年清醒地认识到,父亲一代凭借勇气和时代机遇创造了奇迹,但在全球化、数字化的新战场上,企业需要一套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化运行机制。
“中学明道,西学优术”是陈兆年坚信的管理哲学。道,是中华文化中的人情世故,是上一代人的艰辛努力;术,是西方管理中的制度流程、效率优先。两代人的分歧不可避免,但陈兆年学会了换位思考。“讲人情不是放弃原则,而是在理解中寻找共识。”她一步一步推行预算制度,让每个部门的开支公开化、透明化,规划好现金流。“这是给企业买‘安全阀’,万一遇到风险,要保证现金流不能断。”
3年后,珠江钢管成功在香港联交所挂牌,陈兆年也被委任为执行董事。同年,广州市政府质量奖的名单公布,珠江钢管赫然在列。“首届获奖的只有4家,我们是其中唯一的民企。”陈兆年眼底藏不住自豪。这份荣誉,让“系统化、透明化”的管理理念深植企业肌理。
品牌定位又是另一场硬仗。在陈兆年看来,“明道”不仅是理顺内部管理,更要找准企业的立身之本。她为珠江钢管定下“高端、高质、技术领先”的品牌定位,像在茫茫市场中树起了一面旗帜。在一次国际工业管材展上,珠江钢管通过实物、模型和多媒体展示企业品牌,成功吸引了500多名潜在客户,国际曝光度大幅提升。
然而,真正的考验总是在意料之外。2019年,珠江钢管接下一份保温管订单,协议交货时间为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受阻,高管们建议协商延期。陈兆年却拒绝了:“诚信是品牌的根,以诚待人者,人亦诚而应。承诺了就要做到,再难也要想办法。”最终,在与一线员工共同奋战中,珠江钢管如期交付。虽然增加了100多万元成本,但按照合同履约的诚信最终化作了企业发展的底气。
此外,技术创新一直是珠江钢管驰骋市场的利刃。陈兆年坚信:“只要掌握核心技术,就不怕没饭吃。”在她的推动下,珠江钢管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基地,还主动牵手国际领先企业开展技术合作。
历经三年攻关,终于在 2019年研发出全球最深的3500米超深海钢管焊接技术,打破国际垄断,为国家深水油气项目提供有力支持。2023年,珠江钢管荣获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成为广东省唯一获得“年度绝活”奖的民营企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续写新的传奇。
做良心企业?践行社会责任
2024年,陈兆年参加了广东省工商联举办的“新时代粤商提升工程”研修班。她始终认为,企业长青不仅仅在于经济效益,更在于社会价值的实现。
新冠疫情期间,这个理念经历了严峻考验。当众多企业纷纷裁员自保时,她坚定地说:“我们背后是2000多个家庭,减薪裁员就是断了他们的生计。”最终,珠江钢管不仅没有裁员减薪,还额外拨款数百万元用于员工防疫保障。这份对社会责任的践行,让珠江钢管员工满意度高达85%,离职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在珠江钢管的员工食堂里,总能听见这样的念叨:“陈总可是我们的‘良心代言人’。”
除了对员工的关怀,陈兆年还将这份温暖带给越来越多的人。她领头创立的珠江钢管幸福基金,早已成为农村贫困妇女的“创业底气”。粤北山区的王阿姨靠着基金扶持的竹编手艺脱贫,珠三角的女工通过技能培训晋升技术员,越来越多女性的人生在她的助力下绽放光彩。恰如陈兆年的承诺——“让每个女性都能靠实力成为自己的光”。
多年来,公益的版图在陈兆年手中不断延展。2022年盛夏,广东省妇联会议室的灯光亮到深夜,陈兆年正和团队核对“粤美家园慈善汇”的筹款明细。“1000多万,一分一毫都要用到孩子身上。”她指着名单上的留守儿童信息,笔尖在“心理辅导”“助学补贴”等项目上圈画……
办公室的书架上,除了公益证书,还整齐码着一叠提案手稿。作为民营企业家代表,陈兆年的声音总能精准触达民营经济的痛点。2024年广州市两会期间,她提交的《关于提振广州民营经济信心的提案》引发热议。她的提案直指民企融资难题,提出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法治保障,“政策的稳定性比优惠政策更重要。”这些建议源自切身体会——珠江钢管参与制定的5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正是建立在长期稳定的政策预期基础上。
在珠江钢管的展厅里,“三个第一、七个唯一”的荣誉墙旁,新添了一块“巾帼文明岗”牌匾。陈兆年站在这里,望着墙上员工们的笑脸,说起企业长青的秘诀:“爱国、诚信、有担当,再加上对人的尊重。”她从不刻意强调性别差异,却用行动诠释了女性力量的厚度——疫情中护佑员工的坚韧,公益里温暖妇儿的柔软,提案中助力行业的远见,皆是巾帼风采的注脚。
暮色渐浓,办公室的灯光依旧明亮。陈兆年翻开新的公益项目计划书,扉页上写着她常说的话:“企业长青的根,扎在社会责任的土壤里。”窗外,珠江的水波映着城市的灯火,正如她所守护的,既有钢管企业的硬核力量,更有女性担当的温柔光芒,二者共生共长,在时代浪潮中愈发蓬勃。
来源:《留学生》杂志 |